[人物]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先生(上)
一、少年之志在澄清天下晏阳初1890年生于四川省巴中县一个世代书香家庭,乳名兴复,字阳初,取旭日东升之意。父美堂先生是塾师,兼行中医以济乡邻。母吴姓,持家勤俭,教子严明,时常告诫孩子们要善于约束自己,遇事不可任性。即便对7个子女中最小的阳初也不溺爱。
有一次晏阳初到庙宇去看戏,正伫立欣赏,忽被人推了一个趔趄。他回转身,见一个年龄相仿的孩子正在得意嘻笑,不由怒从心头起,挥手就将这个孩子打得哇哇大哭起来。他意识到自己闯了大祸,母亲绝不会轻饶,一时不敢回家,待到深夜才偷回自己卧室蒙头睡觉。不料母亲左手提灯,右手执鞭,揭开被子就是一阵痛打。晏阳初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慈父严母的家庭之中。
晏阳初5岁入塾学,启蒙老师就是其父美堂先生。在父亲的指导下,晏阳初熟读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尤其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君为轻”等民本思想感铭甚深。他非常喜欢父亲常书写的一幅联语:“胸无块垒心常泰,腹有诗书气自雄。”认为应当首先做一个正正当当的人,然后饱读诗书,以待将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时,晏阳初的理想是长成之后,安邦济世,显亲扬名。
义和团运功失败之后,清廷为缓和民意,宣布推行新政,其中一项教育上的举措,即命令各省州县将书院改设学堂,并选派留学生出洋。晏阳初的父母意识到国家有改弦易辙的必要,遂鼓励晏阳初去上西学堂。
1903年晏阳初在长兄春霖的陪伴下,到400里外的保宁府,进入洋教士办的西学堂就读。他在这里肄习英文、算学、历史、地理、化学等科门,知识日进。同时深受基督教精神熏陶,心中早已播下的修齐治平的种子日益成长、坚挺起来。
二、再穷也不为钱卑躬屈膝
晏阳初在保宁府结业之后,应聘到成都一中任英文教师。后来又应外籍传教士史文轩之请到成都铺仁学社任副主任。史氏看到晏阳初德才兼备,志存高远,遂建议并资助他到香港上大学继续深造。
1912年末,晏阳初告别了生于兹,长于兹的巴蜀僻壤,来到被世人誉为“东方之珠”的香港。
然而晏阳初在家乡所受的教育,较之香港名校尚差一段距离。于是他先进入圣德芬学校补修一个时期的高中课程。此校学生多是来自香港和马来半岛的富家子弟,一般均受过良好教育,将来准备考入牛津大学或剑桥大学深造。相形之下,晏阳初显得十分寒碜,加上初来异地,不服水土,经常拉肚子,弄得身体日渐消瘦,晏阳初克服困难、目不窥园,心无二致,一学期倏忽过去,他的考试成绩居然领先群俦。在暑假里,其他同学都回家消夏,而晏阳初却拿了白已省吃俭用所积蓄的12元钱到处求教,这样晏的成绩更是锦上添花。同年9月,香港大学举行招生考一试,晏阳初毅然报名。不几天,香港大学校长索特将晏阳初叫到他的办公室说:晏阳初,你考了第一,恭喜你!新生状元,可得英皇爱德华第七奖学金,共1600元。”1600元,在当时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晏阳初做梦也不曾想到。他先是吃惊,后是欢喜,但校长继续说:“不过这奖学金有一条款,得奖人必须是英国属民。你愿意做英国属民吗?”这有如给晏阳初当头浇了一瓢冷水。他义愤填膺,当即摇头对校长说:“这对一个中国人来说,代价太高了!我不能以放弃我的国籍作为交换条件来获得这笔奖学金!”说完转身走出了校长办公室。
这件事很快在港大传开,许多中国国籍学生举行活动,抗议这种不公平待遇。副校长爱理锷爵士也深表同情,但他本人无权更改条款,只得亲自到北京晋见袁世凯,请专设一笔中国籍学生奖学金。袁允其求,同意设立“袁世凯奖学金”。但公函往返,时日悠长,两年之后才告成功,而此时晏阳初已准备启程前往美国深造了。晏阳初后来不无感慨地说:“当年袁世凯,赫赫有名,大家都希望他能做拯救中华民族的华盛顿。谁知道他想做皇帝呢!未沾其‘惠’,真是万幸!”
三、为提高人民的智能出力
晏阳初在香港大学政治系学习3年之后,学业有了长足进步。适有友人致函介绍他到美国去深造。晏阳初一来由于旅费粗有着落,二来深厌香港社会令人窒息的殖民主义气息,遂决定前往美国入奥柏林学院学习。后因在赴美途中,受同船旅伴、耶鲁大学毕业生莱夫的鼓励,改入耶鲁大学深造。1916年s月晏阳初在耶鲁大学正式注册,主修政治经济学。
耶大是一所环境幽静雅致的高等学府。与香港那种商业天地大异其趣,而且校内充满民主气氛,对远邦来的青年学生格外热情,给晏阳初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当时美国第27任总统塔虎特卸职后正在该校讲授宪法与法律课程,晏阳初得以亲炙门下,容闳之孙与康有为之侄也是晏的同班好友。
入耶大不久,晏阳初即参加了该校的中国留美学生会,1917年冬当选为耶鲁华人协会会长。当时美国社会充斥的排华情绪使晏阳初深受刺激。他的功课虽然很忙,但还经常抽阅移民法和美侨资料,探寻公理,而且参加演讲,谴责美国的排华政策。他常自问:“为什么华人低人一等?连美国这样号称民主政治的国家都排华,那其他国家不是可想而知了吗?”最后他痛苦地告诉白己:抗议只是治标,自强才是谋求真正平等的正确道路。国内战乱频仍,列强染指,军阀贪官蠢国害民,涣涣华夏大邦早已沦为二三等国家,欲与世界强国比肩而立,实难有望。20世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体力取胜的时代早由智能取胜的时代替代了,而智能得之于教育。在美华人吃亏在缺乏教育,智能无由发展。以体力与智力相争,正如瞎子斗不过明眼人,岂能不一甘拜下风!要谋国家强盛,当从提高人民的智能做起。这个感受激励着晏阳初为平民服务,为平民献身,成了晏阳初一生从事平民教育的契机。
四、从识字班到平民教育总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国和法国政府为解决人力匮乏问题,从中国直隶、江苏、广东等省招募了18万华工分批运往法国战场。华工抵达法境之后,由于文化背景及语言的隔阂,常与军方发生冲突,结果一无例外地是华工吃亏。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北美基督教青年会遂号召中国留美学生到法国战场上去当翻译,为华工服务。当时晏阳初的大学本科学业即将结束,他搭乘一艘美国军舰踏上了赴法的艰险路程。途中,前后两艘军舰均被鱼雷炸沉,晏所乘军舰居中,侥幸大难脱险,于1918年6月抵达法境北部的布朗。
华工被欧洲人蔑称为“苦力”,他们在那里干着最累最脏的工作。晏阳初经常和华工们在一起活动,主要是担负翻译或代华工书写家信。在接触中,他与华工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发现他们大都勤劳勇取,品德优良,并不是天生愚笨、粗鲁,只因贫困缺乏教育而不识字。他更感到教育普及的重要,于是从中文字典与国内新寄米的报纸杂志中,选取若干常用字语,编辑成一本华工识字教材,鼓励华工们前来学习。第一批就有40余人愿来参加。华工们每天饭后来上课,晏阳初用石笔在石板上写,华工们跟着用右手食指在大腿上画。他们眼中闪着光,口里念着字,如饥似渴,认真诚挚,场面十分感人。4个月后,35人完成课业,能自己动手写家信了。这个成绩不仅使其他华工大感意外,就是晏阳初本人也大受启发与鼓励。后来100多名中国留学生陆续来法,都仿效晏阳初的做法,林语堂就是其中之一。于是在法华工识字班纷纷建立起来。
晏阳初还为华工们创办了《华工周报》,并定期举行华工征文比赛。他注意将爱国情绪注入工作中,如报道关于胶东问题的中日密约,就激起华工们极大的爱国热情。华工郃魁义将在法做工的积蓄550法郎全数捐献给我驻巴黎和会代表并嘱转交政府;郑书田念我国势不振,特捐30法郎作振兴工业用。许多地方的华工先后设立爱国自治会或救国储金团,按时捐款,以救济湖南、直隶各省灾民。由于《华工周报》带有浓厚的民族意识,英法军方时加阻挠,甚至勒令停刊。晏阳初巧与周旋,照印不辍。
在华工教育中,晏阳初进一步认识到,世间最宝贵的资源不是金矿银矿而是“脑矿”,而世界上最大的“脑矿”资源在中国。这最大的“脑矿”一旦被开发,将会把人类导入一个新时代。但是,中国旧教育培养出来的士大夫阶层只习惯于在故纸堆中唯唔苦读或不切实际地高谈阔论,甚至只贪图荣华富贵,而视人民为草芥。他们不了解人民的疾苦,更不了解、不相信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潜力,同样是一种愚昧无知,是“民盲”。面对“文盲”和“民盲”这两种社会病态,晏阳初矢志归国后毕身从事平民教育,提高平民的知识水平,开知识分子为平民服务的新风气。
1919年秋,晏旧初重返美国,在普林斯顿大学继续深造,1年后完成学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20年7月他搭乘“俄罗斯皇后号”海轮回到了风雨如磐的故国。适闻母病,先回四川省亲。此时父亲与长兄已先后去世。母亲见阔别8年的游子归来,悲喜交加。当她听到儿子立志献身平民教育的抱负后,立予支持说:“我虽年迈体弱,却不愿你留恋故乡。中华男儿,应多为国家效力”!晏阳初索知母亲深明大义,白己每次出门远游,母亲总是叮嘱勿使想家,然而事后悄悄痛哭一场。他懂得“忠孝不能两全”,只能“移孝作忠”,努力为国为民多作贡献了。
稍后,晏阳初到了上海,在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余日章支持下,设立并主持了该会平民教育科的工作。他从1922年春开始,共用1年多时间,游历19省,进行了一次有关平民现状、平民学校、平民生活的全面考察。他认为,中国人害了3种病:“瞎”、“聋”、“哑”,即指国民绝大多数不识字,不能读书看报,不知社会形势,只是日复一日默默地生活着。与此同时,晏阳初着手以长沙、烟台、嘉兴作为华中、华北和华东的代表进行平民教育实验。他的做法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1923年,在社会各界人士的赞助下,以“除文盲,做新民”为宗旨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宣告成立。前国务总理熊希龄的失人朱其慧任董事长,陶行知任董事会书记,晏阳初任总干事,主持总会的日常工作。至此,平民教育运动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1925年7月,太平洋国民讨论会第一次会议在夏成夷举行,晏阳初在大会上作了题为“中国的建设力量—平民教育”的演讲,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赞誊。檀香山华侨以此为荣,纷纷捐助,其后又得到美国各界人士的捐款达50万美元。这次大会对于平民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及其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作者:夏辉映 宋恩荣,原载《人物》杂志1989年第3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