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先生(下)
五、卓有成效的定县实验晏阳初平民教育的初期刘一象主要是城市市民、店员、妇女与士兵。他将全国分作华南、华北、华中、华西、华东、东北和西北7个大区,分期分区进行工作。后来鉴于中国民众的85%以上是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晏阳初及同仁决定将工作重点转向农村。
他认为,中国的一个县份,不仅是行政区域的单位,也是一个社会生活的单位。当时中国由1900多个县组成,一县就是一个广义的共同生活区域,为若干隶属的共同生活区——乡镇与村庄所构成。县乡是中国最大多数人的着落地,一切改进工作必须从这里着手。如果在一县里完成研究实验的工作,制成切实的方案,再推行他县,就可以逐步在一省推行。1925年,平教总会原在通县筹备的实验工作,因内战而被迫中止,晏阳初及同仁们了解到河北省定县的人文环境和地理条件颇能代表华北一般的农业区域,遂把定县定为实验县。1929年,平教会开始将总部从北京的石附马大街迁到定县,旨在集中力量作一彻底的、集中的、整个的县单位实验。总会办公处就设在定县城内宋代建筑的贡院之内。晏阳初带着妻子儿女举家迁来定县。在他的带领下,当时国内文化教育界许多知名人士如陈筑山、孙伏园、熊佛西等,也都放弃了城市的舒适生活与高官厚禄先后来到定县,最多时工作人员超过500,“博士下乡,一时传为美谈。晏阳初特与同仁陈筑山为从四面八方前来参加工作的同道们作了一首《同志歌》,其词曰:
茫茫海宇寻同志,历尽了风尘,结合了同仁。共事业,励精神,并肩作长城,力恶不出己,一心为平民,奋斗与牺牲,务把文盲除尽,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齐见光明。
青天无片云,愈努力愈起劲,勇拄向前程。飞渡了黄河,踏过了昆仑,唤醒旧帮人。大家起,作新民,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
这歌词配上当时最流行的《苏武牧羊》曲,豪放深沉,极具鼓舞作用。
晏阳初及平教会同人掣妇将雏迁居定县一住就是9年,他们散居在农民的土屋里,生活上和农民完全打成一片。晏阳初说:“自北京迁移到定县,不是地理上几百里路的距离,实在是跨越了十几个世纪的时间。我们必须克服一切困难,在各方面尽力使我们完全适应乡村生活”。
为了使定县实验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晏阳初特别注重调查工作。但社会调查在中国是一项新工作,开始很难得到农民的理解和支持,被调查的农民总是惴惴不安,以为大祸将至。晏阳初与同仁克服重重困难,做深入细致的工作,终于使农民们的疑惧涣然冰释。由冯锐博士主编成了非常适合的《乡村生活调查大纲》,1932年李景汉先生又根据调查结果编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县为单位的实地社会调查报告《定县社会调查》。
通过调查分析,晏阳初深切地感觉到中国社会患了四大疾病,即愚、穷、弱、私。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对症下药,开展4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救“愚”,“生计教育”救“贫”,“卫生教育”救“弱”,“公民教育”救“私”,连环进行,综合治理。文艺教育居首,其主要工作是编辑《千字课》和《平民读物》,以教平民识字,更辅以广播、摄影、绘画、幻灯等作为形象化、有声化的宣传工具。其次是生计教育,晏阳初把它列为“重点教育”,主要工作是推广优良品种,并举办各种合作社,以增强社会生产。卫生教育除建立保健院、各乡设保健员及畜牧兽医外,注重卫生宣传,把编印好的卫生小册子散发到民间去,尤其注意沙眼的预防和医治。公民教育则提倡团结互助,宣扬民族精神。在工作中,晏阳初十分强调推进4大教育的3种方式,即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学校式就是开办平民学校,包括初级平民学校,高级平民学校及巡回生计训练学校;社会式教育是以平民学校毕业同学会为纽带进行有组织的社会教育,包括举办读书会、演讲比赛、体育比赛、农产展览会等等;家庭式教育是由受过教育的青少年,将学校某一部分课程特别是卫生习惯与环境清洁方面内容带到家庭中去,对老年人能发生良好影响。
1930年7月,晏阳初与同仁制订了教育总体工作的10年计划。计划分3期:第一期3年,注重文字教育与县单位教育系统的建立;第2期3年,注重农业改进与生计建设;第3期4年,注重公民教育与地方自治。卫生教育则贯穿于10年间。10年计划刚实行1年余,日寇侵犯我东北,国难来临,平教总会决定缩短时限,加紧进行,于是改10年计划为6年计划。定县实验坚持将近10年之久,成绩显著。全县形成平民教育网,多数农民脱掉了“文盲帽”;全县建成县、乡、村3级卫生保健网,卫生普及,天花等传染病消灭;通过生计教育,农产品种改良,防治病虫害与信贷运销合作得到普及,农民收入有相当的提高;乡民的民族意识、团体意识与公益精神也大有提高。定县实验,影响波及全国乃至海外,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北京大学周作人教授在参观定县后就感慨地说:定县实验是一大难事,也是一大奇事,深感敬意!梁漱溟先生在山东邹平创设的乡村建设研究院,黄炎培先生所主持的徐公桥农村教育实验区均直接地或间接地受到定县平民教育运动的影响。1932年12月,国民党内政会议在南京举行,鉴于农村教育的成功经验,决定在全国各省设立实验县。著名的美国记者斯诺参观定县实验后在《纽约先驱论坛报》发表观感说:“我在定县发现很具戏剧性并且证明是最重要的生活改造工作。”后来,平教会又将工作推广到华中和西南地区。
1943年5月,晏阳初收到经由中国驻美大使馆转来的“哥白尼逝世四百周年全美纪念委员会”安吉尔博士的来信,说当年5月24日是哥白尼逝世400周年纪念日,西半球各国几百所高等学术机关决定以适当方式纪念这一伟人,对一些现代革命者赠授表扬奖加以表扬。在集体提名审核之后,认定晏阳初是少数有实际贡献的人之一,务期亲自出席会议接受荣誉。5月24日晚,纽约市卡立兹堂贵宾云集,晏阳初与爱因斯坦、杜威、福特、莱特等10人一同接受表扬状。晏阳初获得的表扬状上写道:杰出的发明者,将中国几千文字简化易读,使书本上的知识开放给以前目不识丁的人民,以启心智。应用科学方法,肥沃他们的土地,增加他们的辛劳的果实。(此段争议颇多)
六、志同道合的许雅丽女士
晏阳初当年在耶鲁大学就学时,风闻在纽约华人圈中有一位颇孚众望的许芹牧师,他的家永远对外敞开,尤其是对于在美华人和游学美国的中国学子。妥阳初经常与同学相约到许牧师家做客。许家的6个小姐个个生性活泼可爱。一天晚饭后,大家围着钢琴唱赞美诗,有人提出由晏阳初独唱,大家鼓掌欢迎。妥阳初从母亲那里秉承了一副好嗓子,在耶大是有名的歌喉,盛情之下,却之不恭,于是和着钢琴唱了起来。一曲未了,掌声四起。晏只好再唱一首,到后来直唱得口干舌燥。忽然,有人轻轻碰了他一下,晏阳初回头一看,是许家三小姐雅丽,她正轻轻款款递过来一杯水。正是雪里送炭,晏阳初接过杯子一饮而尽,只感到清凉、甜润、舒适无比。他将杯子还给雅丽,深表谢意。雅丽对人如此体贴细心,给晏阳初留下深刻印象。
许雅丽一心一意想回祖国服务,在哥伦比亚教育学院结束体育专业的学业后,于1917年回到上海,与二三好友共同创办了上海女青年会体育师范学校。1920年晏阳初回国,与许雅丽在上海不期而遇,两人大有“他乡遇故知”之感,友谊自然增进,由友谊而发展到相互倾慕。1921年当上海的春天到来之际,他们订婚了,9月在上海圣约翰教堂举行了婚礼。从此,他们成了生活与事业上的终身伴侣。
1929年,许雅丽陪伴晏阳初迁居定县,当时,定县生活艰苦,收入比都市减少近一半,孩子上学也成问题,又远离亲友,不少做太太的深感不便和寂寞,有1/3的工作人员在妻子的抱怨下离开了定县。许雅丽却不但毫无怨言,而且帮着晏阳初做了许多工作。后来她又跟随晏阳初跑遍大江南北,周游亚、非、拉美的几十个国家,协助开展国内国际的平民教育运动。1980年7月许雅丽因心脏病突发,息劳去世。国际乡村改造学院同仁在菲律宾院本部集资建立了“雅丽纪念亭”,以纪念这位在教育事业上卓然有成的女士。雅丽纪念亭一侧还建造了一所简朴的住宅,供晏阳初每次来菲时居住。每当此时,晏阳初便陪伴爱妻亡灵,重温毕生共创的业绩。更加激励自己为贫苦大众工作。
七、把平民教育运动推向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了著名的四大自由宣言——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履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晏阳初认为这个口号对于世界和平、民主、自由确有重要意义,但还不够全面。全球2/3的人民应有更加重要的一个自由,这就是“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 1943年晏阳初就这问题与美国友人研讨,极获赞同。美国《读者文摘》杂志刊文介绍中国的平民教育运动和晏阳初,由此晏在美国朝野的影响日益广泛,因此获得许多道义上和经济上的支持。1946年3月11日,美国总统杜鲁门约见晏阳初,晏陈述了平民教育的重要性,杜鲁门极感兴趣。后来在晏的倡导和直接参与下,“国际平民教育运动委员会”在美成立。1947年8月,晏应邀出席联合国科教义组织巴黎研讨会,作了题为“平民教育与国际了解”的讲演,强调愚、穷、弱、私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世界上2/3的人民都有如此苦难。我们需要和平与繁荣。但绝火多数的人民如此苦难深重,和平繁荣从哪里来?会后晏阳初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聘为特别顾问。
1952年,国际平民教育运动委员会决定以1万元资助晏阳初到东南亚各国考察。晏阳初与夫人及秘书汤静怡女士自纽约启程,经旧金山、关岛开始了对菲律宾的访问。他了解到菲律宾教育界早就开始学习中国定县的平教经验,而且菲国农村状况与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他认为在菲继续平民教育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场所。访菲之后,晏阳初一行又访问了印尼、泰国以及印度诸国。为以后在菲律宾建立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作了许多准备工作。
1967年,在婪阳初的主持十一,国际乡村改造学院在菲律宾的开维特省希朗位建成,它成了全世界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运动的中心,肩负着实践、研究、人材培训与国际推广的诸项任务。建院以来己为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培训了10000多名从事乡村教育与乡村改造的实际工作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也派人前往受训。现在晏阳初在卸掉第一任院长职务后,仍任该院董事长,为全世界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工作辛勤工作。
为表彰晏阳初先生毕生从事平民教育工作的伟大精神,1988年美国总统里根特颁奖状,奖励晏阳初在扫除文盲与饥饿工作中的卓越贡献。在晏阳初先生95岁生日的时候,里根又致电祝贺,赞扬晏阳初谋幸福于人类的伟大工作,说这是晏先生“赠送给未来一代的最宝贵财富”。
八、思恋故土 关心祖国
在成功和荣誉面前,晏阳初先生更加怀念故乡,关心祖国的命运。他自1949年离开祖国定居美国之后,这种思念和关心与日俱增。1985年和1987年,他两度受全国人大常委会之邀回到祖国,党和国家领导人邓颖超、万里、周谷城亲切接见他,称赞他70年来对平民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他不顾年高体弱,到定县,到成都等地参观访问,见到了梁漱溟、胡子昂等许多老朋友以及众多的学生。在阔别半个世纪的定县,当地农民以及当年平民学校的工友、学生,捧着家乡的土特产,冒雨排列在街巷迎接他。他们唱着当年平教会教给他们的《平教同志歌》,以表达他们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以及对晏阳初造福人民的献身精神的景仰。晏阳初面对祖国近年来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巨大变化,欣喜不已,盛赞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雄才大略与科学精神,认为中国现在正进行的改革是本世纪世界上发生的一场最宏伟最深刻的变革。他一再表示,要在有生之年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夏辉映 宋恩荣,原载《人物》杂志1989年第3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