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都市网 发表于 2019-3-13 22:25:14

[人物]清朝、民国历史上平昌县名人

       余艮,字止安,焕文五子(1858—1906),平昌岳家寺人。16岁入黉,27岁(光绪乙酉)与弟堃同科中举,随被吏部“大挑一等”授刑部主事,后外放云南武定州、大理州知州,威远知府。为官廉正刚直。在审理数起“蛊毒”案,诛杀害民“蛊匪”时,身染蛊毒,于审案中呕血而逝,年48岁。

       彭庆文,仰皓子(1839—1907),平昌江口场人。庆文幼时家贫好学,靠其母游氏(二十四岁夫死)纺绩守志,和其叔仰谦农耕供给苦读,咸丰辛酉拔贡,同治甲子年入举,丁卯年入进士,授封“户部员f外郎”。在京官期才华出萃,正直守德,受同治帝褒赏:又曾捐资修建巴中“云屏书院”。逝后光绪亲题“举直大夫”、“礼义大夫”御匾相赠。

       冯秉纬,号渊如(1865-1909),平昌县磴子河人。清光绪时优廪生。通经史,工词赋,曾在川“尊经书院“研究训诂学,后又留学日本。回国后不入仕途,以执教为生,终年46岁。

       李英多,字萼村,(生卒年月不详),又名鹗军,平昌县磴子河人。幼承祖训,弱冠入庠食饩,学中犹长西算,两考皆优。后科举废,肆业于绥定某学堂,时修川汉铁路,以精优工程计算而致省工省费而获褒奖,川陕两省执政共荐送比利时学习工程专业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再入比大学学习军政,已近业成,劬劳而逝。遗著有《微积学》、《三角学》、《射影形学》、《物理算解》等。

       冯秉经,(生卒年月不详),字仲雅。平昌磴子河人。光绪辛卯科(1891)举人,为吏部“大挑一等知县”,知广东开平县,职中颇有政声,然因积劳成疾,乃辞职归里,养病赋闲,直至终老。

       余震(1875—1930),字东平,平昌岳家寺人。少资聪颖。18岁中保宁府秀才,光绪甲午(1895)乡试中举。因戊戌变法,院试未考,被录为“国史馆誊录”。后回乡入“巴中云屏书院”深造。民国初,官巴州视学。民国12年为《巴中志》主撰。一九三○年病逝于家中,年55岁。

      陈先弟(1854—1938),号梅坡,平昌得胜人。清光绪时岁科两试,获“高科廪生”衔,自请从教。光绪十年出掌云屏书院山长。又在苍溪、巴中中学任教。民国七年应聘续修《巴中县志后再返校执教。先生执教五十年,桃李天下。先生逝世后,巴中驻军首长潘文华领头署名,在其家乡得胜南山寺麓建“陈梅坡老夫子之德教碑”,以彰其兴教业绩。

      张宗培,字养之,(生卒年月不详),平昌张公庙人。少时家境清贫,自幼苦读不懈。中道光壬寅(1842)科举人。后弃仕途,在陕设馆八年教化民众,中年回川,在乡里设馆授徒,贤名远播,至五十而故,葬于张公玛瑙背范家湾。遗著存世很多,大多被毁。

      冯季岳(1870—1941),名秉堃,平昌岳家寺人。清光绪年间增生。民国初年毕业于四川官班法政学校。鉴于国家贫弱,民族危难,乃放弃升迁返乡,在金斗寨关房(即公房)创女子小学;继创高等小学堂,甘献资财办学,带动大批绅士和社会贤达襄捐赞助,于1935年再建新校,为平昌首建高等学堂。《红军高级将领刘伯坚》一书载称:“伯坚入金斗寨高等小学攻书,是其心中产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之开端,也是其走上革命道路的起跑点。”

      陈天益(1863—1945)千秋乡狮岭村人。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拜师苟清荣习画技及制焰火架。每年春节,皆制作焰火架燃放,时由火药引线引入,一层一层下垂展现。有计 “黄龙摆尾”、“二仙下棋”、“唐僧取经”、“目莲寻母”、“二龙戏珠”、“月里偷桃”、“金盆洗澡”、“太子攻书”、“七星揽月”、“八仙点灯”、“九节金龙”等内容。惜后继乏人,其技失传。

       冯秉彝(1878—1952),号季良。清光绪29年(1903)癸酉科廪生。平昌县磴子乡人。新学兴,授教于金山高等小学,重庆女子中学、渠县、巴中等县立中学和私立广德中学。抗日战争期间被选为首届巴中县参议员,在会议上弹劾县当局“虐待新兵,克扣粮饷,破坏全民抗战”一案。引起议员共鸣。巴中县长不得不向议会表态“立即纠正,三日后请再复查”。平昌县人民政府成立后,曾聘作文史研究员。
吴德准(1875—1961),字寄萍。平昌白衣庵人。清宣统已酉科拔贡。签分甘肃直隶州州判,四川都督府秘书。署大足到知事,代理达县征收局局长,民国六年(1917)起任达县中学、绥定联中教员;二十三年(1934)三月修《达县志》;解放后,任四川文史馆馆员。

       苟克谐,原名苟德孝,(1889—1963)年,清光绪(1909)年拔贡,平昌镇龙关人。1910年京考为通判(未到任)。1911年起先后在万源县立高小、巴中简易初中、平昌镇龙乡高小、巴中渔溪寺乡立初中、宣汉邵家场小学、万源县中学、通江县私立小学、平昌县镇龙乡民办小学等地任教员、校长。1956年至1963年任四川省文史馆研究员、平昌县人民代表。
吴安澜(1898—1960),又名吴海洋,通江县石庙乡人,193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工学院采矿系。1935年至1958年在巴州中学、通江中学、平昌中学任教。他生秉性刚直,不畏强暴,不循私情,不欺善良,知识广博,治学严谨,认真务实,生活简朴。在教育岗位30多年,贡献大,口碑好。1955、1958年连续被选为平昌县人民代表和县人民委员会委员。

       余悟庄(1911—1988),名寿濠,平昌岳家乡人。出身书香世家,幼随祖、父攻读四书五经,刻苦自励,聪颖好学,才思敏捷,时为“巴州三才子之一)后攻读成都川大中文系、上海中国公学文史系、日本早稻田大学历史系,擅长古典文学,工书法。学成后出任国民革命军29军军秘书,重庆行营秘书,财政部川康特派员公署秘书,江苏省政府财政厅主任秘书等职。1940年后,弃政从教,先后任上海中国公学助教、讲师,潼联立高中教员,什邡教育局长兼县中学教员,巴中中学教务主任和金山中学教员直至解放。1952年土改后,自甘劳其筋骨,自食其力,过平民式的简朴的生活。1955年调任涵水小学教员, 1956年调平中教中师语文,他深感政的信任,兢兢业业地教书、育人,在古典文学教学上倍受师生欢迎。1961年被错解回家。中共十一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昭雪,重登讲坛。曾任平昌县第二、三、九、十届人大代表;平昌县第一、二、三届政协副主席。著有《古代散文译注》手稿传世。

      陈书(1881—1959)名绍林,号汉卿,南风乡人,自幼酷爱书法。8岁,艺已大进。16岁游重庆、三峡及两湖拜师习艺。旅湖北时,奉名流赵熙春为师,颇得颜骨,柳韵,自成蹊径工。20岁,旅广安时,军阀杨森慕其才能,令侄杨茂修(师长)拜陈为师习书法。建国后,凡有求字者皆不吝赐笔。陈书之字,大至二丈,小似蝇头无有不精。今仪陇龙桥河、南风凉树村和其后裔家中尚有手书遗墨(又见《平昌文化名人墨迹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物]清朝、民国历史上平昌县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