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都市网 发表于 2019-3-7 11:12:28

通江红军广场航拍-通江全景航拍

通江:一座充满红色记忆的城
 踏上通江的土地,一幅幅壮观醒目的红军石刻标语、一幢幢保存完整的革命旧址、一座长眠着数千名将士的红军烈士陵园……勾起人们一段红色记忆。  通江为什么被称为“红城”?  原因很简单,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领导的一支军队创建了被誉为第二大苏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等一大批为中国革命浴血奋斗的先驱者即是当时的重要领导人,而通江,即为川陕苏区的首府所在地。“红色”是通江人谈资论道的“本钱”。https://vr.bazhong.com/tour/cfcf7c9168477e79,/997/,/600/  红的城  通江县城是座受过伤的城市。曾经的枪林弹雨,大小战场,都在如今的这座“红军城”里留下深刻的记忆。  1932年冬,徐向前率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以摧枯拉朽之势,经陕南、翻巴山,十二月十八日抵达通江两河口,在此创建了全川的第一个工农政权——通江两河口乡苏维埃政府。历史的印记在此刻深深烙下痕迹,而那些红军故事在诺水河一浪又一浪的翻滚着,直到今天,仍是人们口里拉的家常。  在“七十一条街”的两旁,一边是红军文化广场,一边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  红军文化广场是很多人散步休闲的地方,卖玩具的商人,跳舞的大妈,以及游乐的人们,挤满这个只有半个足球场大小的坝子。他们的生活似乎与各个城市的人们一样,实则饱含着一种历史的记忆。除了广场,河畔的茶馆,医院的建筑,山道的背二哥,都有着红军时代的印记。  纪念馆的建筑风格,依稀可以看得见当年的情景。大门匾额是江总书记题写的。当推开厚重的红色大门,踩着古老的青石板,徐向前元帅的雕像映入眼帘。在这里,文化是大家的,不需要门票,也没有导游,安静陈列的遗物也没有谁看管,随意你进去,还可以触摸到曾经的杀敌大刀和机枪。武器上面,已经逐渐开始生锈,沾满了历史太多的尘埃。  踏进屋内,无形之间,可以感受到一种历史的熏陶,一种很难再在其他博物馆感受到的真实,因为你可以清楚地看见红军曾经读过的书本,用过书袋,以及照亮大路的马灯,用过的地图等等,无不真实的感受到革命的艰苦。  赤的魂   “红军精神”是红城文化的核心。  1934年11月1日至9日,红四方面军在赤江县委驻地(今通江毛浴)召开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党政工作会。这次会议,将全军各部队军训时的训词进行了规范,统一为:“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并庄严地举行了以“训词”为基本内容的军事宣誓。从那以后,“红军精神”便植入了一代通江人的内心。  在城里,很多人家里都有红军时期的各种像章、书籍以及墙壁上的标语。这些东西似乎都与他们息息相关,传承的不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东西,或是口号,标语,更多是一种默默无闻的收藏。  若是有亲朋好友从远方来,通江人就会立刻领着他们,去逛一逛自己已经去过不知多少次的红军博物馆,并向朋友津津乐道。偶有外人问起:“一个地方去了千次万次还不够腻嘛?”但是对于通江人来说,这却是一种精神的修行。  对于通江人来说,红军文化就像是潺潺流水,一样浸润了整座城。翻爬过山顶的战壕,可以采摘“将军树”上的核桃,看得见战役碑前留婚纱,珍藏有红军的马刀……在他们心里,红军已经深深埋入心中,雕刻在这座城市的灵魂深处。而且城里的很多人,大都是红军的后代,在他们的骨子里面,深深地藏着坚强不屈的精神,就如同这座城市,即使是在逼仄的地方,依旧不忘记承载一代人的记忆。  或许时代发展了,城里的年轻人似乎不太记起曾经关于红军的故事。列宁公园、文化广场、王坪烈士墓园等赤红之地逐渐变成了小伙伴们嬉戏玩耍的地方。  大街小巷,或是在山壁墙体,到处都是那个年代的印记,这些红色文化所呈现出来的感觉多多少少有些忧伤。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城市里的人更新换代,或许唯有把留在博物馆或者是墙壁上的红色文化留存下来,一座城才具有永恒的魂!您还可以通过以下关键词搜索到我们:巴中全景,全景巴中,全景乡愁,巴中全景图,通江全景,全景通江,南江全景,通江全景,巴中城市全景,南江城市全景,平昌城市全景,通江城市全景,巴中VR全景,航拍巴中,航拍南江,巴中航拍,巴中VR,巴中航拍,航拍南江,南江航拍,巴中无人机,平昌航拍,通江航拍,四川巴中全景,巴中,四川巴中,巴中市全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通江红军广场航拍-通江全景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