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都市网 发表于 2019-3-7 10:38:46

巴中“王望山”与“望王山”孰对孰错?+望王山全景航拍!

本帖最后由 巴中都市网 于 2019-3-7 10:40 编辑

在巴中,“王望山”与“望王山”名由来之争已久,近年愈烈。据我所知,论者双方均以章怀太子遗事为据,为此笔者不以为意。近来,笔者偶阅典籍,颇受启发,以为王望山名的由来与章怀太子应该是没有关系的。
https://vr.bazhong.com/tour/1bd744919960d4f7,/997/,/600/
  清·常明、杨芳灿纂修的嘉庆《四川通志》载:“王望山在州北一里,江之北岸。自州城绝江而登,山高二里,岩径幽险,占一州之胜。”
  “《旧志》云:有王真人得道于此,真人名蒙,故名王蒙山。《名胜志》云:……唐元宗控白驴至此,以望京阙,曰此去京师不远,故名王望。《旧志》又云:唐章怀太子尝登此山,以望京阙,故名。各说各异……”(清·朱锡谷纂修《巴州志》)
  从以上史料记载看,王望山名的由来在历史上就是“各说各异”,没有一个定论,难怪今人要争论不休,更生出了“王望山”与“望王山”名由来之争。
  王望山之名与章怀太子
  北龛山不是王望山
  巴州绕城周有东龛山、西龛山、南龛山、北龛山,旧时四山之上皆有庙宇佛龛,所以按其方位名之。时人以为北龛山就是王望山,其实是不对的。清道光《巴州志》在卷一地理志山川北龛山条目中记载:“北龛山在巴江北岸苏山之麓,诸志皆以为王望山,非也。两山并峙,中隔小溪,龛在山下,距州城五里,山势环江抱郭,居民相望,林木阴翳,故游者绝少。”北龛山有大小北龛之称,“大北龛在郡北三里,俯瞰巴江。小北龛在郡北五里,风帽山下,其岩若屋。”(宋·王象之纂《舆地纪胜》)而清嘉庆年间由常明、杨芳灿等人纂修的《四川通志》在卷十二舆地山川保宁府巴州条目中记载“王望山在州北一里”这说明北龛山并不是王望山。
  究竟王望山是指的那座山呢?宋代王象之在他的《舆地碑记目》中有这样的记载:王望山,在江之北岸,旧名北山。山半石壁隐出老君像,唐人为赋北山老君影迹诗。那么与北龛山“两山并峙、中隔小溪”的北山就是王望山了。

  王子蒙与王望山
  “王望山,在江之北岸。自郡城绝江而登,山高二里许,岩径极险,占一郡之胜。相传王真人得道此山。真人名蒙,故名王蒙山。”(明·曹学佺著《蜀中名胜记》)
  关于王子蒙其人,史籍中鲜有记载,但明·曹学佺著的《蜀中名胜记》卷二十五川北道保宁府二巴州条目中记载:《图经》云“王望,字子蒙,开元初,尝与玄宗遇,俗传为晋时人。旦跨白驴入长安市,暮复回。”唐代的长安就是今天的西安市,巴州至此一千多华里,虽现代交通工具要在一天内跑个来回,也是很困难的。道教相信长生不老,相信羽化飞升成神成仙,所以才能骑着白驴旦出而暮归。
  从以上的资料显示,王望山就是王蒙山,是因为一个名望字子蒙的王真人,得道成仙而使此山福荫其名,真可谓人以山仙,山以人名。

  唐元宗与王望山
  “王望山在州北一里,江之北岸。……唐元(玄)宗尝至此望京阙,曰此去京师不远,故又名王望。岩腹间有龙洞,即古黄牛山,有东洞西洞又有王蒙堡。”(清·常明、杨芳灿纂修《四川通志》)
  “唐玄宗控白骡至此山,望见京阙,曰此去京师不远,故名王望。”(明·曹学佺著《蜀中名胜记》)明、清时代的典籍都记叙了唐朝皇帝唐玄宗(隆基)与王望山的关系,虽然从正史上无法查证,而事实上唐玄宗也从未到过巴州,这只能是一个“美邦族”的传说而已。但,这也是王望山之名有典可查可证的另一个由来。
  古遗迹与王望山
  “玉皇殿,在州北王望顶,古名要羊观。旧有驾鹤亭、白云亭遗迹。”“驾鹤亭,《通志》云:在王望山上,为章怀太子遗迹。按:当是王蒙得道遗迹,非为章怀也。”(清·朱锡谷纂修《巴州志》)《巴州志》刊印于清道光十三年,也就是1833年,它勘校了清嘉庆版的《四川通志》之误,说明驾鹤亭非章怀遗迹,亦与章怀无关。
  清嘉庆(1796-1820)中谢一鸣等撰写的《巴州志稿》中,列郡县治所之十景、八景,“摹为图绘,作为诗歌,用以铺张景物,往往大同小异数见不鲜。巴州亦有十景,曰:……王望仙踪……”当代方志宗师傅振伦先生,在论述历代修志“十弊”时,就批评了“杂添八景、十景”之害,但《巴州志稿》乃至《巴州志》中还是杂列了古巴州十景,这十景中王望山是以“仙踪”入其围的,可见王望山之名是与章怀太子无关的。
  “《旧志》又云:唐章怀太子尝登此山,以望京阙,故名。”(清·朱锡谷纂修《巴州志》)所为《旧志》,何其多也,不知是哪一朝哪一郡哪一部。但据《巴州志校注》(政协巴州区委员会编校)称:《旧志》应是宋代刘甲编纂的《清化前志》,因巴州在隋炀帝大业三年至十四年(607~618),唐玄宗天宝元年至至德三年(742~758)称清化郡。而《清化前志》和元代李钧编纂的《清化续志》早已佚失。清道光《巴州志·序一》中说“询知向无旧志,乃于吏事之暇,广为搜罗,辑成州志若干卷。”清道光《巴州志·序三》中也说:“巴州有志,自宋刘甲《清化前志》始,厥后,李钧复撰《续志》。其书久佚,不可得而见已。”也说明了这一点。所以,旧志所云不足为证。
  从以上典籍的资料中,我们不难看出,王望山之名的由来与中国本土的道教和传说是紧密相联系的,似与章怀太子没有多大关系。  事实上,人们要说王望山名的由来与章怀太子有关系,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旧时,甚至于今天,参与志乘修纂的学者,以及当地的文人雅士乃至乡绅官吏们,大都有一种“旌乡贤,美邦族”的情愫在里面,都想给自己的故土乡邦说几句好话贴贴金,以彰一邑之胜,教化后人。但,结果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志“资政、存史”的功用,这是我们应该记取的。
您还可以通过以下关键词搜索到我们:
巴中全景,全景巴中,全景乡愁,巴中全景图,通江全景,全景通江,南江全景,通江全景,巴中城市全景,南江城市全景,平昌城市全景,通江城市全景,巴中VR全景,航拍巴中,航拍南江,巴中航拍,巴中VR,巴中航拍,航拍南江,南江航拍,巴中无人机,平昌航拍,通江航拍,四川巴中全景,巴中,四川巴中,巴中市全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巴中“王望山”与“望王山”孰对孰错?+望王山全景航拍!